我家有老兵·抗战特辑丨听抗战老兵讲烽火岁月

2025-08-04 14:59:14 来源:新华社

  大泽山的娃娃都是“小八路”

  1926年,我的父亲刘寿山出生在山东平度的贫苦农家。他11岁那年,日军对战地粮食进行残酷管制,年幼的父亲立誓总有一天要让鬼子血债血偿!

 ↑刘寿山年轻时的照片(资料照片)

  1938年1月,不满12岁的父亲主动投身抗日救亡儿童团,被选为乡儿童团团长。站岗时他像小松树般挺拔,送情报时跑得飞快,还经常站在集市高台上,宣传抗日救亡。

  1942年,父亲加入八路军平度县游击大队,成了一名“小八路”。1943年,日伪军调动3000多兵力,对大泽山进行“扫荡”。父亲所在的分队受命把守要道、埋设地雷。“大泽山的娃娃都是‘小八路’,我们不怕!”父亲说。

  漆黑的深夜,父亲和战友们顶着寒风,用树枝和草皮将自己“全副武装”,抡起铁锤,在巨石上凿出埋雷的圆洞。女同志还主动剪掉头发,用发丝做地雷的引线。“我们一夜间埋了500多个地雷,就是要把鬼子炸上天”。

  ↑2025-08-04,在四川省南充市五福堂颐养院,刘寿山抄录手机上的新闻信息。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

  抗战胜利后,父亲又投身解放战争,荣立两次二等功,获得解放济南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等多枚纪念章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转业到地方工作。

  父亲总说,他这一辈子,最大的恩人是中国共产党。他说: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好。”(刘洪澄口述、张攀整理)

  守卫边区工厂的小哨兵

  ↑铜川市慈善天使志愿服务队携手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、陕西抗战老兵营探望张思成(左)

  1941年的陕北,13岁的父亲在延长县七里村乡金盆村老家,做出了一个决定——参军打鬼子。

  当时的陕甘宁边区,像父亲张思成这样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的孩子不在少数。父亲曾说过:“那时候哪分什么大人小孩,国家有难,匹夫有责。”

  就这样,年幼的父亲先后加入了陕甘宁边区纺织厂、延长县保卫科警卫队和延长县安保队,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。

  他清晰记得自己最初的任务是站岗放哨,保卫边区工厂的安全。他曾对我说,那时候虽然年纪小,但每次站岗都绷紧了神经,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让敌人钻了空子。

  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任务中,父亲张思成逐渐感受到责任的分量。在战争中,没有小事,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许多人的生死。

  后来,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,父亲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,先后参与了瓦子街战役、保卫延安、解放榆林、解放清涧等战役。最让父亲难以忘怀的,就是1948年的瓦子街战役。那一场战役伤亡非常惨重,他的团长和县里一名一起入伍的同乡都牺牲了。“我能从战场上下来真的非常幸运,这辈子很知足。”父亲经常这样对我讲。

  战争结束后,父亲光荣退伍,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之中。

  如今,父亲年近百岁,眼睛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东西。但每当提起那段峥嵘岁月,他的眼神就会变得格外明亮。

  在父亲身上,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。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;不是一时的冲动,而是贯穿一生的坚守与奉献。(张宪法)

  爷爷的疤痕就是他的勋章

  ↑2022年,曹玉佃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留影。

  我的爷爷曹玉佃,1926年出生。他常教育我们:“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新中国。”那些从战争中冲出来的人,对党无比热爱。

  爷爷出生在江苏仪征,因家贫,7岁时便随父母帮人种地、放牛。一次偶然,爷爷看到新四军宣传征兵抗日,回家与父母商量后便直奔征兵处。1943年2月,他正式加入新四军。

  小时候,爷爷曾掀起衣服给我们看伤疤,约有七处明显疤痕。他说,每一次打仗都目睹身边的战友英勇献身,这点伤疤算得了什么?

  他伤得最重的一次是1943年8月,爷爷所在部队奉命去南京六合桂子山打击“扫荡”抢粮的日军。战前情报显示日军两百多人,实际却有八百多人。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,新四军仍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,最终击毙日军三百余人,而我方一百余名官兵壮烈牺牲。战斗中,爷爷大腿被敌人刺刀刺穿,他强忍疼痛拔出刺刀扎入敌人胸膛。

  ↑2018年,曹玉佃在家门口行军礼。

  抗日战争胜利后,爷爷又参加了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。他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三次,被评为战斗模范两次,是当之无愧的战斗英雄。他的伤疤,都是刻进身体里的勋章!(曹军)

  鸣谢

  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

  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

  南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
  

【责任编辑:李安琪】